晁姓孩名字大全_姓晁的孩名字

晁-Chao-最好不用声母是zh.sh.c的字为名,双字名应避免全用ch声母.ao韵母或阳平调的字。最好不全用上下结构的字。

晁氏起源

( 晁氏百科 )

姓氏
拼音cháo
人口约 15 万〔 常见姓氏 〕
排名353 位。
位于雍姓之后,融姓之前。

晁姓 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353 2018年 2014年
2013年 328 2007年 2006年 357
1995年 416 1987年 334 1982年 361
明朝 元朝 宋朝 66
北宋 373

晁姓 起源

晁姓主要源自:姬姓、嬴姓。

晁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是周景王庶长子朝的后代,以祖名为氏。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宠爱庶长子王子朝,于是打算将他立为太子。但是事情还没有办完的时候景帝就心脏病突发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个儿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于是他乘这个机会暗中勾结晋国的君臣作为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争夺王位。这时,执政的卿士单氏和刘氏拥立了另一个王子猛作为国君,称为周悼王。王子朝发动周都部分贵族和失去官位的旧贵族的子弟起兵,赶走了悼王。这时晋国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归国复位。不久以后,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继位,称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贵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赶走了敬王,自立为王。三年以后,周敬王在晋军的帮助下复位。王子朝带着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国。王子朝的子孙后代后来并以朝为姓,称为朝氏。晁是鼌、朝的古字,因而又写做晁、鼌氏。晁与鼌、朝古代的时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晁姓起源二

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为姓。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孙后代便以晁作为他们的姓氏。

晁姓起源三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初期秦国上卿大庶长嬴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战国初期,秦国有大庶长嬴鼌。大庶长,为秦国二十等爵中第十八等爵,为卿大夫,官秩一万二千石,下属有左庶长、右庶长。

晁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宋、元时期蒙古朝鲁图德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蒙古族朝鲁图德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的一个分支,汉义“永恒的岩石”,实际上是成吉思汗的侍卫,后成为一个势力庞大的蒙古部落,其原封居地在今内蒙古包头市的朝鲁图德一带,以地名为部族姓氏。

明朝中期,该部游牧于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阿尔达额尔苏(今黑龙江勃力)、布尔噶苏台(今河北承德)、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萨喇穆鲁(今河北围场)等地。在明末清初,该部族人中即有冠以汉姓为晁氏、朝氏、鼌氏、巢氏、隋氏、曹氏、乔氏、石氏等者,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王子朝。从历史文献上考证,在中国古代,晁、鼌(鼌)、朝三字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经常被混为一用。依照《风俗通》上记载,晁姓是卫大夫史晁之后。而《史记·晁错传·索隐》上记载说:“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通志·氏族略》一书指出,这个家族的始祖,是周景王的儿子王子朝,或是卫国大夫史晁(又作史鼌)。据《鼠璞》上记载,认为晁姓是由朝姓改成的。综合上述记载,可以知道推算起来,他们的得姓至少已经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追本求源,他们还是周文王珠姬姓后裔。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省西安东)。故晁氏后人奉王子朝为晁姓的得姓始祖。

发源地

每个姓氏都有其发源之史,但“晁”姓是如何产生的呢?又是发源于何地呢?

据史书记载,晁姓源出两支。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支源于周代时周景王的小儿子“子朝”。在几位王子争位的过程中,子朝以失败告终。因为古代“朝”和“晁”通用,而“晁”又是“朝”的古字,因此成为主要的晁姓支源,此后子朝的子孙就以晁为姓。另一支源于春秋时卫国的一位大官史晁,他的后代就以祖宗的名字作为姓,一直流传后世。《华夏姓氏考》里面记载晁姓的起源是出自姬姓,与朝同,是以字为氏的。周景王的儿子墨胎初,字子朝,是孤竹国(今河北卢龙一带)国君,他的后代就用他的字“朝”为氏。古代“朝”“晁”通用,后来就写成了晁字。另据《通志·氏族略》所记:周景王少子名朝,周景王死后,王子朝在争夺王位中失败,逃往楚国,其后代遂以朝为姓。又因朝与晁同音,后来又改为晁姓。

为什么说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是晁姓发源地呢?原因就落在周景王的小儿子“子朝”身上。前文已经说了,子朝在王位争夺之中以失败告终,而失败以后子朝就逃离了都城洛阳,向楚国逃去,《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有载:“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最后定居在楚国的西鄂,就是今天的石桥镇。定居在石桥镇的依据何在呢?所有史书中是没有明文记载的,但是我们有有力的证据可以断定子朝最后定居在西鄂(石桥镇)。

一、《史记》是中国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司马迁历经数年,经过认真反复考证而成书,是最权威的史学资料。《史记·晁错传·索隐》上记载说:“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司马迁在此明确的指出了晁姓起源于西鄂,这是司马迁经过当时的史料记载甚至实地考察所得出结论。

二、《皇览》是三国魏文帝时编写的百科全书,被推崇为中国古代类书之祖,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魏文帝曹丕时“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丛,凡千余篇”。其中记载:“(王)子朝冢在南阳西鄂县,今西鄂晁氏自谓子朝后也”。由此可以推断子朝奔楚之后定居在西鄂,并葬于此。

通过上述两个史料的佐证,我们可以断定,子朝奔楚之后定居在了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并且死后葬于此地。其后代子孙遂以“晁”为姓,并且逐渐迁徙到各地,成为“晁”姓最早最重要的支源。

晁姓 分布

晁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七十三位门阀。晁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晁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周景王宠爱小儿子王子朝。当他正打算立王子朝为太子时,自己却暴病身亡。景王死后的几年内,几个王子力争夺王位互相争斗。最后在晋国的干预下,王子句坐稳了王位,这就是周敬王。王子朝逃往楚国,他的子孙称为朝氏。由于晁是朝的古字,所以朝氏又写作晁氏。晁氏的望族居住在颍川(今天的河南省长葛、许昌一带)、京兆(今天的陕西省长安以东)。

今河北省辛集市,南宫市西庄、河南省的开封市、开封县、濮阳市、南乐县、清丰县、巩义县、漯河市、鄢陵县、驻马店市泌阳县、虞城市、焦作市温县、济源市,新乡市获嘉县,山东省的德州市、菏泽市曹县、郓城县、枣庄市、泰安市肥城市、临沂市、青岛市,济宁市微山县、嘉祥县,江苏省的新沂市、徐州市、泗阳县、滨海县,浙江省的余姚市,江西省的临川县、进贤县,安徽省的萧县、六安市、颖上县、宁国市、黄山市、宿州市、淮南市,四川省的宜宾市横江县,黑龙江省的五常市,云南省的昆明市,北京市的密云县,河北省的唐山市乐亭县、滦南县,陕西省的扶风县、宝鸡市陈仓区、西安市、咸阳市礼泉县、兴平市,甘肃省的陇西县、永登县,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乐都区,晁马家村,岗沟晁家村,瞿昙镇斜沟上,中,下村,斜沟门村,民和县,广东省的梅州市,山西省的太原市,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晁氏族人分布。

晁姓 郡望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晁姓 堂号

颖川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智囊堂:汉朝晁错,为太学掌故,汉文帝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汉景帝的时候他是御史大夫,人称他为智囊,其后人因以为堂号。

学书堂:同智囊堂。

拱翠堂:晁补之在安徽萧县北山圣泉寺亲起的堂号。

晁姓 姓氏源流

一、cháo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甘肃之酒泉,江西之金溪、崇仁,湖北之芷江等地均有。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亦作‘朝’;亦作鼂。姬姓。周景王子王子朝之后。朝,亦作‘晁’;一云卫大夫史晁之后,望出颍川、京兆。”

晁姓 郡望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晁姓 堂号

颖川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智囊堂:汉朝晁错,为太学掌故,汉文帝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汉景帝的时候他是御史大夫,人称他为智囊,其后人因以为堂号。

学书堂:同智囊堂。

拱翠堂:晁补之在安徽萧县北山圣泉寺亲起的堂号。

晁姓 姓氏源流

一、cháo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甘肃之酒泉,江西之金溪、崇仁,湖北之芷江等地均有。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亦作‘朝’;亦作鼂。姬姓。周景王子王子朝之后。朝,亦作‘晁’;一云卫大夫史晁之后,望出颍川、京兆。”

晁姓 历史名人

晁姓古代名人

晁错西汉,颍川人,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治申尚贤名之学。文帝的时候,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他曾经向文帝建议,不要叫太子读太多的儒家经典,而应该多学一些可用于当今实际的治理国家的术数,通晓法治的学说。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拜晁错为太子家令,让他辅导太子读书。并且称他为“智囊“。景帝即位以后,升迁为御史大夫,他在这个时候提出了削诸侯封地以尊京师的思想。他研究总结先秦以来的法家思想,称赞秦始皇由于实行法治,“财用足,民利战”,因此能够兼并六国,成为天子。他提出了一条打击奴隶主残余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法家路线。主张奖励农耕、抗击匈奴、削平藩国。他多次上书景帝,讨论削弱诸侯王割据势力和更改法令等事宜。他特别指出吴王企图谋乱的阴谋。他劝景帝迅速采取措施派兵讨伐。景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对诸侯国进行了一些削藩的措施。引起了吴王的恐慌。他于是一方面串通楚、赵、胶东、胶西、济南等诸侯国,准备提前举行叛乱;另一方面他又大造舆论,对晁错进行恶毒的攻击。三年正月,吴楚等七国借口要杀掉晁错而起兵叛乱,这时,原来吴王的丞相、后来打入汉中央政权的内奸、曾受过晁错打击的袁盎,乘机向景帝挑拨离间,胡说只有杀掉晁错才能平息七国之乱。景帝一时动摇,杀了晁错。这时,从前线回来的校尉邓先拜见景帝,景帝问他:“晁错已经死了,吴楚罢兵了吗?”邓先气愤的说:“吴王的阴谋已经计划了十几年了,杀晁错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他那里会停止叛乱呢?”景帝这才醒悟过来,下定决心平反叛乱,结果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反了叛乱。

晁崇字子业,辽东襄平人。家世史官。崇善天文术数,知名于时。为慕容垂太史郎。从慕容宝败于参合,获崇,后乃赦之。太祖爱其伎术,甚见亲待。从平中原,拜太史令,诏崇造浑仪历象日月星辰。迁中书侍郎,令如故。天兴五年,月晕,左角蚀将尽,崇奏曰:“占为角虫将死。”时太祖既克姚平于柴壁,以崇言之征,遂命诸军焚车而反。牛果大疫,舆驾所乘巨牛害数百头亦同日毙于路侧,自余首尾相继。是岁,天下之牛死者十七八,麋鹿亦多死。

晁懿晁崇弟,明辩而才不及崇。以善北人语内侍左右,为黄门侍郎,兄弟并显。懿好矜容仪被服僭度,言音类太祖。左右每闻其声,莫不惊竦。太祖知而恶之。后其家奴告崇与懿叛,又与亡臣王次多潜通,招引姚兴,太祖衔之。及兴寇平阳,车驾击破之。太祖以奴言为实,还次晋阳执崇兄弟并赐死。

晁迥(951-1034),字明远。晁佺之子,晁说之高祖。当工部尚书的高官时,其子晁宗悫举为进士,和他同朝执事。而随后晁迥的五个曾孙辈(晁端友、晁端彦、晁端禀、晁端礼、晁端申),都为进士,当时人都赞叹不已。且晁家的族中人,也有许多为进士的,又或者以文才出名的,或在当官的,那时人们夸张说:“晁半朝”,就形容朝廷中似乎一半是晁家人。

晁宗悫(985—1042),字世良。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屡献歌颂,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召舍人院赐进士及第,大中祥符八年除馆阁校勘兼注释御集检阅官。三迁大理寺丞。仁宗即位,迁殿中丞、同修起居注。仁宗天圣二年为集贤校理,曾校定《黄帝内经》、《素问》、《难经》、《巢氏病源候》等医学文献。累迁至尚书祠部员外郎,天圣九年(1031年)为知制诰。景祐三年(1036年),人翰林为学士,后兼龙图阁学士、权发遣开封府事,康定元年(1040年)任参知政事,卒赠工部尚书,谥文庄。《宋史》卷三。五有传。著述有《文林启秀》十卷、《晁宗悫文集》四十卷、《外制集》十卷。有二子:仲衍、仲蔚。

晁仲衍字子长。晁迥之孙,晁宗悫长子。明道中试礼部中选,遇期丧,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祖父晁迥特为上奏,恩准御试。后召试西掖,赐同进士出身,庆历初年,晁仲衍通籍于朝,正逢仁宗宴皇属于太清楼,并观灯于翠芳亭,抚州又进金山等盛事。晁仲衍为歌颂以进献,三次受到仁宗褒奖。后召试禁林,充殿中丞秘阁校理,太常博士,出为怀州守。调京东提点刑狱,累阶朝散大夫,勋上轻车都尉,官至祠部员外郎。卒,葬郑州新城。晁仲衍为人端粹,勤奋好学,未尝一日废书,丞相章得象、晏殊尤见奖许。著述有:《文集》二十卷、《汴阳杂说》一卷、《事类后集》三十卷、《两晋文类》五十卷、《侍雍杂编》、《河内唱和集》、《史论》三卷、《史记文通》二十卷及《白氏六贴事类添注出经》等。有子六人:端彦、端方、端禀,三未名而。

晁端友(1029—1075),一作端有,字君成,一作君诚。济州钜野人。晁佺玄孙,晁迪曾孙,宗简之孙,仲偃之子,补之之父。宋代诗人。仁宗皇佑五年进士,知上虞。熙宁中为新城(今富阳新登)县令,有善政。端友工诗词,在新城时,邑中胜迹,多有题咏。与苏轼友善。轼曾为所著《新城集》题签,谓其诗清厚静深,一如其人。端友为人淳朴耿介,见官府有不便民之处,辄上书论列,措词激烈,因此,不为上官所喜。按事不挠于法,同僚亦多忌之,以故为官不达,从仕二十三年,改著作佐郎以没。卒年四十七。他的遗集共收录三百六十首诗,现在已经散失了。其子晁补之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晁端彦(1035~1095),字美叔,其先清丰人,济州钜野人。晁佺玄孙,晁迪曾孙,宗简之孙,仲偃之子。仁宗嘉祐四年(1059)进士。一说嘉祐二年进士。神宗熙宁四年(1071),权开封府推官。七年,以都官员外郎提点淮南东路刑狱,徙两浙路。哲宗元祐元年(1086),以司勋郎中为贺辽国正旦使,后又为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绍圣初以秘府少监黜知陕州。二年卒。

晁端禀(1045~1090),字大受,号寂默居士。晁迥曾孙,宗悫之孙,仲衍之子。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调博野主簿,保德军、洺州推官,知尧山县。哲宗元祐五年卒,年四十六。

晁端礼(1046-1113),字次膺。晁佺玄孙,晁遘曾孙。先世澶州清丰人,徙居彭门。宋代诗人。神宗政和三年(1113年)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而卒。其词多咏物、颂谀之作,常与晁补之唱和,风格近周邦彦,气魄较周豪放,而不及周工致。在创制新调方面有一定贡献。著有《闲适集》已佚,今传《闲斋琴趣外篇》。

晁端中(1051~1100),宇元升,钜野人。晁佺玄孙,晁迪曾孙,宗简之孙,仲偃之子。十岁能为古诗,草圣奇异。哲宗元祜六年(1091)进士。调赵州平棘尉,迁雄州防御推官。元符三年,知颍州沈邱县,将行而卒,年五十。事见《鸡肋集》卷六八《雄州防御拾官晁君墓志铭》。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字无咎。宋济州钜野人。晁迪玄孙,宗简曾孙,端友之子。元丰二年进士,元佑初为大学正,后以礼部郎中出知和中府,自号归来子。善做文章,才气飘逸,好学且不知疲倦,擅长于书画,他的字体深得当时的人的好评。与秦观、黄庭坚、张来等人称为苏门四学士,为苏轼所称道。大观四年逝世,终年57岁。有部分著作传世。

晁咏之(1055-1106),字之道。宋济州钜野人。晁迪玄孙,宗简曾孙,端彦之子,说之之兄,晁补之之从弟。约生于宋仁宗至和中,约卒于徽宗崇宁末,年五十二岁。以荫入官。调扬州司法参军,未上。时苏轼守扬州,补之悴州事,以其诗文献轼。轼叹为奇才。复举进士,又举宏词,为河中教授。元符末应诏上书论事,罢官。后为京兆府司录事。秩满,提点崇福宫,卒。咏之著有文集五十卷,《宋史本传》传于世。

晁说之(1059—1129),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马光之为人,自号景迂生。晁迪玄孙,宗简曾孙,端彦之子,咏之之弟,晁补之之从弟。宋代制墨名家,是一位不容忽视的经学家。他博通五经,尤精于《易》学,同时又是一位富有创作实绩的作家、画家,与苏轼、黄庭坚等苏门文人、江西诗派作家有着广泛的师友关系。由于元符上书入党籍,其仕途极其坎坷,长期沉沦下僚。他的一生经历了仁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六朝,是难得的一位身入南宋的“元佑名士”。

晁冲之字用叔,一字川道,宋济州钜野(今属山东省)人。晁迥玄孙,晁宗悫曾孙,晁仲衍之孙,端方之子,晁补之从弟,晁公武之父。举进士,其词聪俊明媚,与其兄豪健之作相反。赵万里辑其词十六首为一卷,名《晁用叔词》。

晁谦之(1090~1154),字恭祖。其先澶州清丰人,居信州。晁迪玄孙,宗简曾孙,端仁之子。高宗绍兴九年(1139),为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右司员外郎、权尸部侍郎。十年,移工部侍郎。十一年,提举江州太平观。十五年,起知抚州,改知建康府。二十四年卒于信州。清乾隆《广信府志》卷二二有传。

晁公武字子止。祖籍澶州清丰(今属河南省)。出身书香世家。五世祖晁迥为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尚书。高祖晁宗悫、曾祖晁仲衍,也是饱学之士。父冲之,字叔用,擅诗名,为江西诗派作家,族父晁补之,字无咎,从父说之,字以道,均为著名学者,以名节文章盛名于世。晁氏后迁居山东,故又称为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人。晁公武少承家学,浸耽群书。逢靖康兵灾,携家入蜀避难,寓居嘉定府(今四川省乐山)。故家藏书,在战乱中损失殆尽。绍兴二(1132年),登进士第,后为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官。绍兴十七年知恭州(今重庆),后又知荣州(今四川省荣县)、合州(今重庆市合川)、泸州(今四川省泸州)等地。隆兴初,入朝为吏部郎中、监察御史。隆兴二年(1164)兼枢密院检详文字,不久又为御史台右正言、殿中侍御史、侍御史。他对当时官冗恩滥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救弊之策。乾道四年(1168年),以敷文阁待制为四川安抚制置使。五年,除敷文阁直学士,在四川重建广惠仓,赈济饥民。七年,诏除临安府少尹,擢吏部侍郎。致仕后,在四川嘉定府符文乡度过了他的晚年。卒于南宋淳熙年间。晁公武是宋代著名的目录学家,他自幼耽书嗜学,虽家藏书大多毁于兵火,但仍“心志不衰”。他为南阳井度属官期间,曾帮助井度编书、刻书,结下了深厚友谊。井度罢官后,将藏书五十箧赠予晁氏。他以井度赠书为基础,结合自己原来的收藏,“除其重复,得二万四千五百卷有奇”。绍兴二十一年,又在知荣州任上,利用“三荣僻左少事”的闲暇,“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终于完成了《郡斋读书志》初稿,并在去世前,不断对初稿进行修订和补充。

晁公溯一作公遡,字子西。宋济州钜野人。公武弟。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史籍无传,据本集诗文,知其举进士后历官梁山尉、洛州军事判官、通判施州,绍兴未知梁山军。孝宗干道初知眉州,后为提点潼川府路刑狱,累迁兵部员外郎。著有《嵩山居士文集》54卷,刊于干道四年,又有《抱经堂稿》等,已佚。

晁公谔(1105-1165),其先澶州清丰人,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晁谦之之子。其资性颖异,笃于孝友,学刲股以治母病。以其父谦之恩补将仕郎、新城县主薄,沆州司法参军。宦情素薄,监事守正不挠,为时所称。

晁盖水滸传中梁山泊之主。

已经为755973名用户取得了心仪的宝宝名字

晁姓女孩起名大全

换一批名字

AI智能起名,彻底解决父母为孩子起名的烦恼。结合生辰八字从我们几十万的精选文字库里智能计算出高分名字。

一个好的名字伴随孩子的一生,有助孩子的学习、工作胜人一筹。

  • 最近一年已为
    772271
    宝宝取名
  • 昨天共有
    4244
    父母使用
  • 服务至今
    98.14%
    用户好评
宝宝姓氏
宝宝性别
宝宝生日
名字类型
出生城市

起名性格特征(最多选择3种特征)

  • 聪明
  • 自由
  • 耐心
  • 乐观
  • 自信
  • 优雅
  • 完美
  • 大方
  • 责任
  • 细心
  • 稳重
  • 热情
  • 创新
  • 真诚
  • 主见
  • 理智
  • 浪漫
  • 上进
  • 运动
  • 敏锐
  • 信仰
  • 爱心
  • 积极
  • 美丽
  • 魅力
  • 财富
  • 高贵
  • 健康
  • 好奇心
  • 勇敢
  • 独立
  • 善良
  • 洞察力
  • 情商
  • 忠诚
  • 正直
  • 领导力
  • 宽容
  • 谦虚
  • 自律
  • 欣赏力
  • 感恩
  • 幽默
  • 激情
  • 阳光
  • 成功
  • 博学
  • 个性
性格特征
【游客】今天宝宝起名还能查询3次!